【Budol】 菲律宾版本的种草,到底是什么?
- light marketing
- May 30
- 3 min read
在菲律宾,“Budol” 文化风靡社交媒体,成为网民日常讨论的热门话题。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,也深刻改变了品牌的营销方式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“Budol”文化?它为何如此受欢迎?又有哪些地方与中国的消费文化类似?
什么是“Budol”文化?
“Budol” 一词最早来源于菲律宾语中的“budol-budol”,原意指的是一种诈骗手法。但在现代社媒语境中,它的意思发生了有趣的转变——它形容那些“被种草”“被冲动消费”的购物行为。当一个消费者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,因社交媒体的推荐或直播带货的影响而购买了某样商品,他们会戏称自己“被 Budol 了”。
在 TikTok、Facebook 和 Shopee Live 等平台上,菲律宾消费者经常分享自己的“Budol”战利品,甚至自嘲为“Budol Gang”(Budol 党)。品牌和 KOL 也会利用这一趋势,打造“Budol 促销”,鼓励消费者即兴购物。

菲律宾的“Budol”文化 vs. 国内的“剁手党”
如果用国内的互联网语境来类比,“Budol” 文化与“双十一剁手”或“李佳琦直播种草”有一定相似之处。它们的共同点在于:
强烈的社交影响力:无论是菲律宾的 TikTok 还是国内的小红书、抖音,消费者往往会被 KOL 或朋友的分享影响,从而激发购买欲望。
直播带货的推动:在菲律宾,Shopee 和 TikTok Shop 的直播带货是促成“Budol”现象的重要因素,就像国内的淘宝直播、抖音电商一样,都是促进冲动消费的关键工具。
“买到就是赚到”心理:许多菲律宾人会因为折扣、限时促销或“KOL 亲测”而快速做出购买决定,而国内的“剁手党”也常在“全网最低价”“秒杀”“买一送一”等刺激下下单。
然而,两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。例如,国内的消费者通常对价格敏感,喜欢比价,而菲律宾的“Budol”购物者则更多受到社交情境驱动,购买的决定更多基于“社交认可”而非理性计算。
中国品牌如何借助“Budol”文化进行营销?

虽然“Budol”文化源自菲律宾,但理解这一现象可以帮助中国品牌更好地营销自己的产品,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。以下是几个关键策略:
打造“Budol 感”营销话术
使用菲律宾消费者熟悉的语言,比如“Budol 促销”“Budol 生活”等关键词,增强品牌亲和力。
通过社交媒体制造话题,比如“你最近被 Budol 了什么?”激发互动。
利用直播和短视频激发冲动消费
选择当地有影响力的 KOL 进行直播带货,他们的推荐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“Budol”式购买冲动。
采用真实体验分享、开箱测评等方式,让产品更具说服力。
打造社群效应,鼓励用户分享“战利品”
在 TikTok 或 Facebook 上创建品牌话题标签,鼓励用户分享自己被“Budol”到的产品。
提供折扣码或积分奖励,让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宣传产品
推出限时折扣和诱导性促销
结合“最后 24 小时特价”“限量 100 份”等策略,增加紧迫感。
设计“组合购”或“买一送一”套餐,刺激更多消费。
结语
“Budol” 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冲动消费,而是一种由社交互动驱动的购物现象。它与国内的“剁手”文化既有相似,也有不同之处。对于想要拓展菲律宾市场的中国品牌而言,理解这一消费心理,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,把握东南亚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关于Light Digital Agency
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帮助中国品牌在东南亚进行达人营销的代理机构。自2022年成立以来,我们已成功助力多家中国企业(包括字节跳动、绝地求生)在印尼,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进行KOL营销推广。
Comments